广州人再熟悉不过的珠江,要变了。
今年4月,广州组织调研团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珠江“一日游”。
调研团乘船从珠江西航道白云区鸦岗出发,一路沿着荔湾黄沙码头至丫髻沙岛顺流而下,绕道珠江后航道的大学城,经长洲码头至黄埔港、鱼珠段,顺前航道的天河、越秀回到天字码头。
一整天的时间,调研团对照规划示意图听取情况汇报,了解两岸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现状和相关岸线功能布局、更新改造、贯通开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就下一步区域岸线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还江于民、打造更多沿江景观带所需突破的瓶颈难题作了重点研究。
珠江承载着广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这座城市精气神的内核。此次调研,最为看重的,正是珠江两岸空间之于广州城市品质、城市未来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结合广州自身的发展阶段,推进包括前航道、后航道、西航道在内的更大范围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势在必行。
基于全球城市发展的大视野,涵盖珠江前航道、后航道、西航道的75公里沿岸地区将开启规划提升改造,将之打造成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生动样本,全面开启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壮阔实践。
广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千年广州,梦想重回珠江畔。
岭南的莽莽群山,发育出了三条大江:西江、北江、东江。三江奔流顺势而下,冲积出了珠江三角洲。三角洲的中心即是广州的所在。
风从海上来。借助自南向北季风的变化,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的商人,在海面上熙熙攘攘,广州正是他们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站。
随着造船技术的精进,冒险者们乘风破浪,在海上越走越远。一张远通中南半岛、印度两河流域、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贸易网日臻完善。
与此同时,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珠三角水系通过北江—南岭—赣江—鄱阳湖—长江进入全国运河联运系统。
一条内部运输线,一张外部贸易网,彻底“打开”了广州。
唐宋时期,十万海外客商云集的广州,成了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中国的瓷器、丝绸、铜铁器、茶叶,远销海外。香料、珍宝、药材也纷纷进入中国。明清时期因海禁,只留下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广州一跃成为中国唯一向世界敞开的大门。
然而,流水的猛浪从未停止过对这片土地的塑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此,变革的大潮在广州波涛汹涌,红色的英雄之花染红珠江两岸。
位于荔湾区沿江西路29号的粤海关一直为英帝国所把持,直到广州解放;靠近十三行的一处沙洲变成了英法租界,即今天的沙面;因战争炸毁的海珠桥,是广州的第一座跨江大桥;东园横路上省港大罢工旧址,革命时期作为劳动学院,是为省港大罢工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的新亚大酒店;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黄埔军校被称为“将帅的摇篮”,从黄埔掀起的革命怒潮迅速席卷全国,珠江上的长洲岛也因非比寻常的意义载入史册;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肃穆生辉;始建于1937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涉外活动重要场所的爱群大厦……
可以说,珠江两岸的历史风貌和历史遗存,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个瞬间。两千年的时间“冲积”,缓慢地,日积月累,翻天覆地。
改革开放后,万千中国人来到广州,他们追梦,也筑城。
中外合作建成的内地首个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让无数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展馆,屹立于珠江两岸。在天河CBD,亿元楼间涌动着楼宇经济的新活力,124栋商务楼宇年税收超亿元的楼宇71栋,超十亿元楼宇17栋;琶洲地区、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金融城、鱼珠“合体”,以珠江为纽带建设81平方公里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2015年以来,琶洲试验区累计引进了29个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龙头项目……
直到今天,珠江依然在维系着这座城市与海洋的联系。作为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广州港是全球物流链中重要一环。广州港出海航道堪称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
从白天鹅到琶洲岛再一路向东到黄埔,在珠江暗暗牵引下,城市轴线随时代变迁,展现了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应有的万千气象。
珠江与广州,共生亦共荣。
对于珠江两岸的期待,背后其实是对广州整座城市的期待。
重视滨水地区规划建设,是国际知名城市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泰晤士河畔的伦敦金丝雀码头,位于老CBD下游,经过升级改造,目前云集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总部,成为新的金融服务业中心,集聚高端人才达8万人。
广州提出,要高水平做好规划设计,坚持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广州特色,把珠江75公里的沿岸地区打造成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珠江两岸空间,要为推动整个广州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区。
作为产业结构和功能转型的先导区,珠江两岸理应集聚更多高端产业,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高端服务能力。广州提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沿江经济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心谋划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平台,推动空间整合、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强化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形成创新引领、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功能布局。
华为研发中心落户珠江西航道东侧,白云谋划围绕其打造科技信息创新带。作为珠水环绕的“岛区”,海珠区在珠江沿岸29.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推进12个贯通提升单元建设,其中,海珠将按照优于5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广州塔景区品牌,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城市客厅。做好“水文章”,黄埔全力构建最具活力的广州CBD升级版,全力打造最具实力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引领区,全力建设最具魅力的“珠江国际慢岛”,打造未来十公里黄金岸线。
一个习以为常的细节是,广州承办的不少国际会议,都是在珠江边举行的。世界各地的朋友到广州,珠江夜游是招待宾客的例牌活动。
眺望两岸,能感知广州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既能回望历史,又能远眺未来,对造访的外宾而言,这里是了解“广州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将这个“窗口”打造好,将为提升广州形象和功能发挥关键作用。
“窗口“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除了展示,更重要的在于接纳全球范围的人员、资金、信息、产品,期待“高朋满座”,使其“宾至如归”。这就意味着,广州需要以自身能级的持续提升,促进更多全球高能级要素、高质量项目、高水平人才集聚。
美好的城市,一定是将“人”作为重要尺度的城市。
珠江两岸,人们向珠江靠得越来越近。珠江前航道碧道(越秀段)正谋划建设长度7.1公里,以“珠江碧道:百年广州行”为主题,打通滨江岸线两处断点,划分缓跑径,串联沿线7处文保单位、8处公园,一个可慢跑、可亲水、可赏景的滨江大公园。
广州中轴核心段首个由本土设计师原创的地标性建筑物,珠江首座人行桥——“海心桥”,一开通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认为,“这里将延续广州城市客厅的空间活力,体现广州市民的生活品质,描绘新时代语境下的珠江上河图。”何镜堂表示,它将会成为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记忆的一部分,并成为广州历史的一部分。
从“过江”到“拥江”,广州着力打开公共空间。珠江的第二座人行桥将以“鱼水情”为设计主题,提取水珠与鱼尾元素塑造玻璃观景平台。
从根本上提升沿岸城市风貌,展示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不仅仅是打造一条滨水景观轴,更重要的是将“人民城市”的理念镌刻在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里和城市治理的过程中。
珠江可以说是广州的“母亲河”。对于广州市民来说,只有能够切身亲近,成为一个融入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母亲河”才能真正带来母亲般的亲近感。同时,珠江两岸提供丰富的文化、创意、生活体验,尤其是一些新兴空间打造成为“岭南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亲“水”才能让广州更灵动,更活力。
另一个重要的内涵是,广州红色底蕴深厚,我们要持续用力赓续红色血脉,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让其焕发时代活力。
珠江沿线公共空间需要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往回看”,折射的是对城市文化功能和内涵的深度认知,即愈发重视历史风貌带来的文化内涵。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这些丰富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了珠江的景观价值:它成为促进城市更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触发知识、创新等新经济的重要触媒。
百年人文、百年工业、百年基业如何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形成开放包容、充满活力、井然有序的氛围,让更多人宜居宜业,才是真正抓住了老城市发展的活力之源。
千帆竞渡的场景或许不会重现,但水清岸美的理想生活定会发生。
链接
写好珠江沿岸发展大文章,他们都拿出“家底”
观点|以人为本,高质量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陈思勤 柳时强
【作者】 陈思勤;柳时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ctw.com/2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