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不只是命好(嘉兴不限购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城市和人一样,都是有“命”的。

有些城市由于区位不佳,或者说命不好,努力半天,经济不见增长,人口反倒还在外流,甚至越折腾,经济滑坡、人口外流得越厉害。而有些城市,天生好命,也不需要怎么多费心,啥好事都能轮到它头上,真真的是躺赢。

浙江嘉兴,就属于这样一座命好的城市。

光一个百年庆典,海量资金的砸下,就让嘉兴的城建脱胎换骨。本以为“百年”之后,会平静一段时间,但因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凡是有关长三角的好事,几乎都会带上嘉兴。比如前一阵公布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其中就有嘉兴;而刚刚于11月30日开工的通苏嘉甬高铁,也途径嘉兴,并一口气设了三个站。

相比这些情理之中的,最近的另一则新闻则多少有些出乎预料之外。

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经国务院同意,11月18日,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着眼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以金融支持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计划通过5年左右时间,将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5市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

相比冗长的公文内容,人们关心、议论最多的,还是入选城市的名单。为何苏州、宁波、无锡这些个万亿GDP城市全都落选,反而是嘉兴上榜入围?嘉兴何德何能,居然可以和沪宁杭肥这四座长三角的中心、副中心城市相提并论?

嘉兴,命是真的好啊!

在讨论入选城市名单之前,我们先扯开来闲聊几句这个方案本身。

其实光看标题就知道,该方案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科创和金融。它们也是“内循环”概念提出以来,这几年最热的两个词汇。原因么,大家都懂的,虽说中美之间的摩擦至今仍叫作贸易摩擦,但其实彼此争夺的核心早已转移至芯片等高科技领域。考虑到ASML、台积电等核心重器都掌握在对方手里,未来要想突破封锁,避免重蹈覆辙,只能靠自力更生。

上一个凭借自力更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国家是苏联,结果失败了,而其原因在于计划体制下的科创工作,既没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背后又缺乏金融的输血,以至于科创方向屡屡跑偏,偶有成果也难以转化量产。

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美国开始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领域发力,苏联却还在电子管的研发老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以至于到冷战末期,苏联与西方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已经扩大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哪怕是西方早已普及的民用数控机床,到了苏联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军工价值,并且极度依赖进口。

日本东芝公司因为大意,卖了四台给苏联,通过其“车出来”的螺旋桨帮助苏联潜艇大大降低了航行中的噪音,结果东芝挨了美国一顿暴捶。

好在中国不是苏联,我们已经搞了整整30年的市场经济,市场反馈机制成熟、渠道畅通,加之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全门类的工业体系,后期成果的转化量产也不成问题。关键的瓶颈在于前期研发过程中,能否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避免因为资金流枯竭而半途放弃。

此次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方案》,就是冲着突破这一梗阻而去的。浏览文件,随处可见诸如“鼓励更多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优质企业在国内上市”“探索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争取国家重大产业投资基金在试验区内落地”等内容。

只是这些抽象的表述具体怎么落地,说实话,过去我们的经验并不多。这次试点,其实就是在趟路,给未来的大面积铺开积累经验。而被选中的城市也各有特点、各具专长。

上海就不消说了,它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而拥有13所双一流高校、数量仅次于京沪、而几乎两倍于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的南京,堪称全国“高教第三城”,科研创新实力可见一斑;同样的,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的所在地,合肥是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这些年当地政府在产业风投方面也是成绩斐然;至于杭州,则是金融科技一线城市,排名常年位于全球前十。

跟他们相比,嘉兴就只能算是个小虾米了。那么问题就来了,方案名单中为啥要加入这个小虾米?嘉兴承担着哪些不同于其他几座城市的试点任务?

说起嘉兴,人们首先会提到其绝佳的地理区位。

确实,像嘉兴这样被沪杭苏这样三座一线、新一线城市(江湾对面还有个宁波)包围的幸运城市,放眼全国,也就只有地处广深之间的东莞可与之媲美。哪怕京津之间的北三县都未必能及,毕竟天津已经“跛”了,而杭州还处在上升期。

但持平而论,这次嘉兴入围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倒并不完全是区位因素。

之前,我在逛论坛时,看到一位自称“全程参与”了此事的网友提到:“嘉兴2014年就是浙江省科技金融改革的试点,做了很多工作,这次升级,也是水到渠成。嘉兴在新能源光伏、半导体芯片等领域都还可以的,金融服务能力也很强,贷款都1.4万亿了,科技和金融能力都有,才能担得起这个试点。”

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主要的关键点基本都点到了。在此,容我稍加补充完善一下。

先说科创。在嘉兴,有所谓“两院”“新两院”之说。前者指的是成立于2003年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2004年的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后者则是指最近两年引进的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

其中,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共同决定设立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无疑是其中的一面旗帜。依托研究院规划的嘉兴科技城,是浙江省四大国家能级科技城之一,后来又成为“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以其为核心,向周边扩散出亚太路科创大道,串联起了新老“两院”。

借助这些科创平台,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嘉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94家增长至3003家,数量位居浙江省第2位。

至于金融,正如那位知情者所言,2014年,嘉兴被列为浙江省唯一一个省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但其实,在此之前的2010年12月,南湖区已经成功申报为浙江省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并以此为契机,效仿美国沙丘路,着手打造中国首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集聚的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

只是由于之后,各类基金小镇在全国遍地开花,即便在浙江省内,南湖基金小镇的风头也慢慢被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盖过。但时至今日,放眼全国80多个基金小镇,累计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元的仅有三家,南湖基金小镇便是其中之一。

凭借这些扎实的基本功,2021年,嘉兴科创金融改革入围《2021年浙江省区域金融改革标志性成果和典型经验》。今年3月,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和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支持嘉兴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

这么看来,此番嘉兴入选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城市名单,实属顺理成章,并没有太多意外。

当然,入选归入选,嘉兴和其他几座城市在功能定位上还是略有区别的,这点最明显地反映在文件的措辞上。

我们看对于上海,用的是“推动”和“再上新台阶”,言下之意上海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了,但核心功能还可以更强;至于南京、杭州、合肥,则是“深入推进”;到了嘉兴这里,用的是“带动”——带动嘉兴市争创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

这或许表明,文件起草者也觉得,嘉兴光靠自己还力有不逮,要想实现争创目标,需要依靠其他几座大哥级城市的赋能带动。当然,这倒也没什么,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嘉兴都是靠着周边头部城市的合作带动,才发展起来的。

以港口为例,嘉兴港乍浦港区、独山港区分别通过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开展合作,成为后者的喂给港,这些年吞吐量突飞猛进,已经超过了地理水文条件都优于自己的温州港、台州港,稳居浙江第二名,今年前五月甚至一度挤进了全国TOP20大港之列。

更何况,长三角要想实现有序一体化,各个城市之间就得有所分工,协作互动,这样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

像这次入选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几个城市,上海的定位是国际性的、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创中心;合肥也是奔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策源地这一目标去的;南京、杭州次一点,建设的是国家一级的创新型城市、科创发展示范基地;而嘉兴再次一点,面向范围局限于长三角。

同时,跟前面四个城市聚焦金融科技的原始创新不同,嘉兴更强调作为“成果转化高地”和“服务基地”的配套功能。打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前面四个大哥都想成为研究型大学,而嘉兴则是应用型技校。但凡哪家研究出科技新成果,想知道能不能落地、好不好用,就拿到嘉兴来试一试,转化一下看看。

这项工作,一线城市没精力干,但又离不开。如果放到苏州、宁波,人家也未必乐意,交给嘉兴正正好。而这,或许也是嘉兴入围的另一个原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00040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ctw.com/2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