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介绍了斗栱构件中的斗和栱(斗与栱的交响:看最基础的两类构件如何组成古建筑中的关键结构),接下来来看斗栱的构件:昂。
飞昂,其名有五:一曰櫼,二曰飞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造昂之制有二:一曰下昂……二曰上昂……——《营造法式》
「昂」是斗栱中斜置的长条形构件,通常位于华栱之上,在斗栱中如尖刺一般突出,别具一格,引人注目。何晏在《景福殿赋》中有过赞叹:「飞枊鸟踊,双辕是荷。赴险凌虚,猎捷相加。」「飞枊」就是指的昂,如飞跃的鸟一般,将古人的想象引向天空。
昂在结构上与华栱类似,主要作用是出跳承重,尤其在早期木构中起着重要的受力作用。后来随着斗栱在结构功能上的弱化,昂也逐渐退化成「假昂」,仅起装饰作用。
昂分两种,下昂与上昂。
01下昂
下昂在现存的早期建筑的中较为多见,朝外的昂嘴(昂尖)向下,整体如杠杆一般将屋檐挑出。下昂还可以调节斗栱出跳与挑高的关系。在同样距离的水平出跳上,由于下昂为斜向下放置,相比华栱,可以使檐口降得更低,从而更加经济地保护墙面不受雨水侵袭。
根据汉代出土的陶楼样式,至迟在东汉时期,下昂已与横栱组合使用(此时的昂位于横栱之下)。根据学者推测,昂很可能由商周时期的大叉手屋架演变而来,再往前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半穴居和干阑式房屋的长椽。
早期建筑中的下昂较长,昂尾通常压于梁栿之下(殿阁式建筑压于草栿之下,如下图的佛光寺东大殿);也有在槫下用蜀柱叉昂尾的做法,如下图的保国寺大殿。
下昂昂嘴的断面,有多种砍削形式:方头昂,直接斫为方形,现存实例多见于日本早期建筑;批竹昂,从斗下平直斜杀,在现存唐、辽建筑中较为多见;琴面昂,昂面为曲面,装饰性更强,常见于宋金及以后的建筑中。
除此之外,还有进一步的加工装饰。如福州华林寺大殿的昂面,就处理成了多段曲面,很有特色。
转角铺作的下昂称为角昂,其上的耍头也做成昂的形式,称为由昂。由昂上通常安平盘斗,置角神或宝瓶,承托其上的角梁。
02上昂
上昂在北方官式建筑中较为罕见,但在江南建筑中留下了不少遗迹。与下昂相反,上昂朝外的昂头向上,以在同样的出跳下,将屋檐或天花挑得更高。在现存实例中,多见于屋内的内槽铺作、平座与藻井的铺作中。
到元、明时期,上昂逐渐退化,在斗栱中变为隐出的形式,到清代完全消失,只留下六分头或菊花头作为其存在过的遗迹。
03插昂与假昂
插昂与假昂已无下昂的结构功能,只是出跳的造型像昂,因此都不属于下昂,而假昂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昂。
插昂常用于四铺作或五铺作中,与下昂一样,也是斜置构件。但插昂并无昂尾,整体不过柱身中线,相当于「插」在斗栱中,起不到下昂的杠杆作用。
假昂则更进一步,直接成了平置构件,可以理解为把华栱的出跳部分削成昂嘴的样子。假昂在宋代就已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建筑斗栱中则大量使用假昂,这也标志着下昂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喜欢访古和逛博物馆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斜阳浪游记」,让我们一起感受古文明的魅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ctw.com/24992.html